Search


【一座島嶼的身世:臺灣史的書寫與閱讀】

(和我一樣沒辦法參加的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一座島嶼的身世:臺灣史的書寫與閱讀】

(和我一樣沒辦法參加的人還可以看看報導。不過三位老師聚頭只談一小時實在太可惜了。)

【重量級座談~看見歷史的台灣!】

2014年可謂台灣史出版豐收的一年,也標誌著台灣社會對本身歷史認知的突破,台大出版中心主編、台大歷史系兼任教授吳密察說,去年多部作品「叫好又叫座」。今(12)日下午在書展一館的主題廣場,吳密察偕同均是台大歷史系教授的榮獲2015書展大獎入圍《少年台灣史》作者周婉窈和2014年書展大獎年度之書得主《百年追求》作者陳翠蓮,向大眾分享歷史學者書寫的心路歷程及其成果,同時也有他們所觀察到台灣社會對歷史閱讀的變化,座無虛席。

周婉窈表示,2014年的成果絕對不是偶然,在此之前已有多部作品出版,而她在「故事」網站上看到2月8日的「泰源事件」,感動於很少年輕人了解的歷史被重視,她認為這象徵著社會對台灣歷史認知上的突破。周婉窈談到《少年台灣史》的寫作,起因是98課綱歷史部分的調動,她說她要正面迎戰執政者,也很欣慰她的作品回應了大眾對於認知的追求。

陳翠蓮說,1990年代初,台灣開始民主化、人民作主,這個的浪潮帶動在地化、本土化,台灣史的研究也從此展開,她研究所時,也因為市面書籍都沒有談到,所以論文就寫台灣史,是一種對自我理解的追求。她表示,台灣歷史學開始蓬勃發展時,是以國族主義書寫為主,後來才漸轉向人民生活的歷史,包含社會、文化和環境等,後來對日治時期的各個層面,都有很多研究,但很少人著墨日治末的戰爭史,她也認為戰後歷史尚未有全觀、縱深的作品問世。

為何如此?陳翠蓮認為這和政府檔案未公開有關,無法取得架構、背景史料,現在有許多民間、被害者的口述、回憶錄,但缺乏對統治結構、加害體制的了解。而避免和和當時政治結構、人物和社會價值產生糾葛,也是少有人研究戰後史的原因。

陳翠蓮表示,她會思考學術研究對台灣人了解歷史有幫助嗎?並定位歷史學家的角色和考量對社會的貢獻。坦言有許多大眾史學作家,比史學者還要有影響力。她自嘲說在《百年追求》的書寫沒有文筆可言,但在318太陽花學運時,看到立法院有許多年輕人在看,香港雨傘革命也在宣傳這本書,她說,這就代表需求很大,也看到大眾書寫的重要。

周婉窈說,未必每個史學家都可以兼顧研究和大眾書寫,或許可以參考日本的「文化工作社群」的概念,有專人把學術寫成大眾適讀的作品。吳密察則說,學術研究是很艱苦、嚴謹的過程,但台灣現在推廣「教授治校」,除了上課還要做行政、開會,把學術研究大眾化的心力被消磨大半,他表示,日本若林正丈教授的《戰後台灣政治史》就是在良好的研究、寫作環境完成。他也鼓勵讀者在大眾閱讀之餘,也可以提高層次進行學術閱讀。最後他也承諾台大出版中心將會努力出版,到處點火,促進教育部更新教材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歷史是由生於現代的我們,對於過去的探問。為了當下自身生活的理解,或是為了決定今後必須前進的方向,歷史對我們才有必要性。但是,『現在』轉眼間就成了過去,『現在』的模樣也不斷在變化著。對於過去的探問,當然也應該同樣不時地更動。該用什麼觀點看待過往,過去什麼是重要的,對於每個人,每個團體,還有每個時代,都不一樣。對過往的解釋和理解,絕非一成不變,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。」 「現代應該有現代所需要的歷史認識。當人們對於自身的問題認真的討論,嘗試催生新的歷史認識之際,力量就產生了,而時代的齒輪又一次開始走動。現在對歷史學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忠實地遵循學界的『常識』,而是拋開過去的想法,提出符應時代的構想。」 「現代人所需要的歷史觀點是什麼呢?那就是新的世界史。所謂的世界史,是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基礎,為了深刻且持平地理解在今日全球化世界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,並訂定社會將來走向,進而產生的必要教養。」 ──羽田正
以臺灣為起點,描繪屬於未來的全球歷史。
View all posts